《家·大师》系列专题由IDC国际设计家年华主办方特别策划,邀请参与到首届IDC国际设计家年华共ZAO未来之家的建筑设计大师进行访谈,分享大师们对家与未来的畅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感悟。
江欣宜 IDAN CHIANG
缤纷设计L’atelier Fantasia创办人暨董事
中央美术学院陈设艺术工作室 课题老师
2019 Hers Design Award 她设计奖 形象大使
“未来之家”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变憧憬
江欣宜是IDC国际设计家年华当中大师之家板块的参与大师之一,我们的访谈自然从对“未来之家”的理解开始。
在江欣宜看来:比起将未来理解为“将要发生的事”,不如把未来定义为“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
“我觉得人类一直在追求的就是美好的生活。不论年龄段,不论身份,都期待着一个更好的生活。”
▲梵悅108 / 江欣宜
举例来说:当代的厨房设计其实就是一个革命。
未来会随着历史文化的改变而有所不同。人类男女家庭角色的转换也会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从前的时代,只有女性会进厨房准备食物。但是随着男女地位逐渐平等,厨房逐渐变成一个家庭生活的重心。于是开始出现一些中岛式的特别漂亮的厨房和各种精良的设备,以及“烹饪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种思想的出现,都是历史文化演进的结果。
由此可见,所有设计的革新都是根据当时时代的人对某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过设计师转换而来的。
从当代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来看,未来之家有三大必备的要素:
自然 智能科技 安全
三者彼此连接,相互补足,组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构成江欣宜心目中未来之家的概念。
▲梵悅108 / 江欣宜
设计师没有同理心
就会成为客户的噩梦
在谈及关于家的印象深刻的作品,江欣宜向我们讲述了她为一对老年夫妇打造私宅的故事:
这是两位成功人士的养老居所,同时也是一个豪宅项目。
尽管我们在豪宅设计上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不论是选材还是人体工学,我们都能做到很好,但那些都不一定是他们要的。
在这个项目中最难做到的其实是“同理心”。这恰恰是驾轻就熟的设计师容易丧失的东西。如果设计师缺少同理心的话,很难做到让客户满意的设计。
▲大景大苑 / 江欣宜
为了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我们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细节,并针对这些细节进行一系列针对性的设计。
比如这两个老人一个身体状况较好,一个在生病。生病的老人需要自己的空间接受照顾,两位老人必须分房睡。对此我们就要去考虑:如何让两个人在保留私隐空间的前提下又能有日常生活中产生更多互动,而不只是待在自己的房间里。
比如二老已经退休,闲暇生活中追剧变得很重要。我们就要设法让双方的声音互不干扰。
再比如我们要想办法让照顾者和被照顾的老人在庞大的家宅中能彼此看见,相互照应;让两个老人不用因为每天目睹对方生活被照顾的状态而对老年生活感到恐惧......
▲大景大苑 / 江欣宜
需要同理心的不止是设计,还有沟通。
在与老人的家庭一系列的了解和沟通当中我们每句话都要很小心,以防伤害到任何人的感情。尽管在专业上我们非常清楚未来的十年将会发生的事情以及客户会需要的一切,但是不能过于直接的方式去告知客户,否则这个项目的沟通会变得非常不愉快。
对于设计师来说,专业技能和同理心同样重要。
一个好的设计师,要通过理性的技能和感性的素养,把客人对未来生活的渴望变成现实
如果没有设计专业技能,设计本身会变成一个噩梦。
如果没有同理心,在项目沟通上,设计师会变成客户的噩梦。
Q&A
IDC国际设计家年华 × 江欣宜
IDC:说到家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江欣宜:其实空间都只是形式,说到“家”我首先想到的是家人。我是常常旅行出差的人,在很多地方都有“house”,而对我来说有等待着我的家人的地方,寄托着情感的地方,才是“家”。
IDC:能否用几个词来描绘您对居家生活的追求
江欣宜:舒适。我对家的的改造,从选材到设计,都是为了让自己的五感更加的舒适。只有在家中感到了舒适,才能让身心达到一个“干净”的状态,排解出来自工作、外界的“毒”,这样你的生活、你和家人的关系才会更好,才能让人获得美好的生活。
IDC:您对IDC国际设计家年华有哪些畅想或者期待?
江欣宜:对于设计师,我期待世界各地不同的设计师来到这里,能够在这里体验到多元的设计想法,共同讨论,互相启发。让设计能在交流中开拓更广阔的未来。对于大众,我希望大家能在IDC更多的去体验到设计师们基于艺术、哲学来设计的更加非商业化的空间,感受更加多样的品味。当大家去塑造属于自己的空间的时候,能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想法。
IDC:您想通过本次大师之家的设计传达哪些信息?
江欣宜:能带来美好生活的不只有科技的进步。我希望进入我设计的大师之家的人,能够安静下来思考:除了科技之外,在空间中能为自己和他人带来舒适的东西还有哪些。
END